200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_登车桥_乐鱼最新官网首页app在线登录

200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乐鱼最新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4-11-12 10:12:52

200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产品详细描述:

  

200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5年,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35.2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1843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5539.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3152.8亿元,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

  ——工农业生产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28亿元,实现利润668亿元,分别增长23.3%和64.5%;粮食总产916.4亿斤,增长7.6%,新增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内外贸易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亿元,增长14.3%;进出口总额77.4亿美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亿美元,增长40.7%。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0亿元,增长38%。其中,城镇投资3500亿元,增长41%。

  ——财政实力显著地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7.5亿元,增长30.9%;一般预算支出1115.5亿元,增长26.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7万人,其中“4050”人员1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50元,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实际增长7.5%。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胜利完成,标志着“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的突破和跨越。总实力明显地增强。国民经济连续五年实现了较高的上涨的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经济总量增长7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均实现翻番。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5%,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23亿元,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达56.7%。五年累计转移农村人口600多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7%,提高7.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8万亩、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73公里、发电装机容量1349万千瓦。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50.6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2.6倍,其中出口160.9亿美元。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和5%,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6.1和27.2平方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在校生85.2万人,比“九五”末增长2倍多;医院病床数20.9万张,比“九五”末增长14.5%;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中等水准。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目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五年投入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102亿元,支持了一批重大工业结构升级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着力支持百户重点企业未来的发展,加快培育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去年对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深入调研,规划了一批重大发展项目。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0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04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5倍和2.1倍;全省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6家,超200亿元企业3家。我省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同时,加快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加快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产业发展,制定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了协调机制,郑州、洛阳等城市新区初具形象,去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57%。出台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两年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扶持了一批县域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去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有66个,超2亿元的35个,超5亿元的10个,巩义市超10亿元;县均财政支出规模达4.8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两个基地”建设。不断强化惠农政策,仅去年各项支农支出就达263亿元,比上年增加66.1亿元。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优质粮食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403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和145万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务工人员达1557万人,劳务总收入730亿元。

  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实际出发,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清理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压缩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电解铝、水泥等生产能力;适时调整投资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着力加快国家鼓励发展的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融资工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扭转了信贷资金一度出现的大幅度下滑局面,保持了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在严格土地管理的同时,积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大力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三年来盘活存量土地75.9万亩,基本保障了建设用地需要。加强对煤炭、电力、运力以及紧缺资源的调节和调度,努力缓解瓶颈制约。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的三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92%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86%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主辅分离,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再就业服务中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的比重已达50%,比“九五”末提高15.5个百分点。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取消了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提前全部免征农业税,全省农民累计减负增收达270亿元;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新一轮省市县机构改革,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均精简25%左右。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减少乡镇153个,减少乡镇行政事业机构3117个,清退临时人员2万多人,分流超编人员17万多人。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许可项目保留473项,比2000年减少410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累计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9.7万人,1718家企业退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序列,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145家县级联社获得专项央行票据认购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整体好转。矿产资源整合完成阶段性任务。两年整合31家地方国有煤矿、15家国有在建矿井,关闭小煤矿857个、小铝土矿92个。与此同时,交通、城建、水利、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迈出了新步伐。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东引西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目前我省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5家落户中原。宝钢、蒙牛等一批国内大企业投资我省。近三年引进省外资金千亿元以上,去年超过500亿元。郑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英国MK、泰国曼谷、阿联酋联合等一批国际航空公司进入我省,开通了6条客货运航线。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成和开工了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比重达56%,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900亿元左右,是2000年的4倍。中原交通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18个省辖市全部通达高速;通车总里程达到2678公里,由“九五”末全国第13位上升到第4位;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首位。一批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投产发电,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2881万千瓦,为建设全国重要火电基地奠定了基础。盘石头水库主体工程完工,一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用,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提高。郑大、河大新校区和省体育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一批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或开工,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万人,其中“4050”人员60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139万城市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105万特困群众按月按标准享受救济。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新机制。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低保试点。三年筹措资金154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4.6万公里,提高了“村村通”工程补助标准,解决了10014个行政村的通油路问题。筹措27.9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校16666所,消除D级危房596.9万平方米。去年解决了重污染地区965个村、15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去年安排11.6亿元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619.6万人。五年共有4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住房41万间。改造了农村电网,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加大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力度,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富民、制造业信息化等科技工程,获得国家级奖励科技成果55项、国家授权专利15199项。新当选院士6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后,适时启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成了省市县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所市级传染病医院、18所市级紧急救援中心和108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在25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1118万人。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去年5.6万人享受到奖励扶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程婴救孤》、《风中少林》等文艺精品剧目荣获国家级大奖。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在国家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228.5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对省辖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污染进行专项治理,去年对污染严重的洪汝河等3个流域和小造纸等5个工业区进行重点整治,五年共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3860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五年完成营造林面积2271万亩。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去年与2002年相比,减少事故28509起,减少死亡2158人,分别下降47.5%和29.4%。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积极开展向常香玉、任长霞、李学生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景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省已创建1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个国家卫生城市、3个国家园林城市。顺利完成第四、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五年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6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35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民兵预备役工作有了新进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五年,是实现中原崛起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发展路子,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主要体会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强化机遇意识,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放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努力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五年来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少数县困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领域改革滞后;经济外向度低等。当前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个别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医等问题仍然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提前2到3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努力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60亿美元以上。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5%,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花更大的精力逐步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扩大消费和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挖掘我省近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在继续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物流、文化、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原城市群快速发展,尽快建成我省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开放开发,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经济活力的中等城市。

  更加关注民生,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失业调控,把失业规模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城镇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

  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进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支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黄河滩区、豫东平原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支持重点区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瘦肉型猪和禽蛋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完善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加快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宜林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名优特经济林。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畜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连锁超市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好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到14.5亿元,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培训农村劳动力20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人以上。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度,确保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切实加强涉农收费和价格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投资65亿元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9万公里,解决和改善1万个行政村通油路问题。筹措5.4亿元解决高氟、高砷、苦咸、重污染等地区15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扶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新增沼气用户50万户。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再改造800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全省改造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人数占全省农民的一半以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确保乡镇机关事业人员只减不增,推进乡镇机构职能转变和服务水平提高;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

  加大支持自主创新力度,实施一批结构调整重大项目,促进工业和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千吨级多晶硅”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专项,努力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工建设安玻液晶显示玻璃、洛玻电子玻璃、中硅多晶硅、黄河旋风超硬材料及制品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逐步形成半导体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链。支持数字视听、集成电路、税控收款机等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能源产业,抓好天冠生物柴油等示范工程。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培育和壮大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抓紧实施洛阳石化炼油和化纤原料扩能、永煤50万吨甲醇、神马20万吨尼龙66盐、中铝郑州12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风神轮胎年产500万套轿车子午胎、三全年产15万吨速冻食品等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项目。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有优势的产业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引导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骨干企业联合重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规模加工能力。重点加快安钢千万吨优质钢基地、舞钢高等级宽厚板基地建设,支持同力和天瑞集团尽快形成千万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继续推进林纸一体化,扩大高档和特种纸生产规模。支持郑州、洛阳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增加财政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引导性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支持百户重点企业286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0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狠抓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培育大型公司集团。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完善物流网络布局,抓好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河南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园区等物流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物流。进一步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红色旅游,精心打造少林寺—龙门石窟国际化旅游品牌,积极培育旅游骨干企业集团。支持

  河南广电数字化产业基地、河南出版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增加普通商品房有效供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节约。抓好鹤壁、平煤集团等6个国家级和2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支持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小区建设,在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建设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从严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切实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广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清理整治砖瓦窑场,逐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继续推进煤炭、铝土矿等资源整合。

  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发挥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郑东新区建设,初步建成中央商务区和龙子湖高校区,省艺术中心建成投用,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等一批重大工程。积极推进洛阳新区建设。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促进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建成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在沿线展开产业、商住、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开工建设郑州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等工程,进一步密切郑州与新乡、许昌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统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等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城市,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兑现奖励,引导县市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县域工业相对集中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对一批传统农业县特别是产粮大县,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城乡一体化试点。推动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等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户籍、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2214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大广线公里建成通车,开工连霍国道主干线郑州至洛阳段改扩建等项目。改造部分国道、省道干线公路。配合国家抓好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开工建设郑州至石家庄客运专线、郑州至武汉客运专线、焦柳线电气化改造、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郑州火车站西站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新郑机场改造,基本完成航站楼扩建工程。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以大型煤炭企业为骨干,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大中型矿井。加大煤炭勘探投入力度,搞好煤矿安全技改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积极有序地推进一批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建设,争取建成首阳山电厂三期等一批新机组,新增发电装机600万千瓦以上。加快电网建设,尽快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确保电力输送需要。建成义马煤气化二期工程,积极推进“川气入豫”、“第二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争取开工新乡段。建成洪汝河近期治理工程,搞好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和综合治理,加快西霞院水库、燕山水库、涡河和沙颍河治理、小洪河近期治理等工程建设。完成陆浑、白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做好河口村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管网配套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争取69个在建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建成,全面开工其余28个县的污水处理项目。争取再开工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继续实施省辖市供排水、燃气等管网扩建工程,抓好一批县城供水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完善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国有工业公司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主辅分离,实现出中心下岗人员向失业保险并轨。全面推进非工业公司改革。加快省直所属企业改革。继续完善国有资产有效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业辅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重点抓好郑州等5个综合试点城市和13个试点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扩大债券、信托融资规模。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人才、技术、产权交易等市场建设。同时,继续深化财税体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农村信用社等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加快交通、城建、水利等领域的改革。

  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方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结合“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搞好专项和专业性招商。发挥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用,依托骨干企业、优质资产和重大项目,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投资。加快美国加州工业园区建设。认真组织好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商贸活动。加强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提高招商实效。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强化出口品牌意识,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巩固扩大传统大宗产品出口,鼓励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抓好郑州出口加工区建设,扩大加工贸易出口规模。加强口岸建设,健全大通关机制,积极开辟新的国际航线。扩大紧缺资源、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进口。抓好境外大型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服务出口和国际劳务输出。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加强优势企业与东部企业的战略合作,促进资源、市场与资金、技术、品牌共享。引导省外资金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集聚。加强与中西部省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建立资源开发基地。

  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培养创新人才队伍,集中财政科技投入,加快建立开放式科技基础平台,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完成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城市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开工建设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支持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整顿、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秩序,强化医院管理,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搞好重大疫病预防控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对沙颍河等6个污染较重的流域和辉县水泥群等5个局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淮河防护林及太行山绿化工程,积极推进沿黄生态工程、城市防护林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一批林业生态县。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防。同时,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举办好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启动省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深化统计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统计建设,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税费减免、就业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其中“4050”人员12万人。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保费征缴力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搞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增加农村五保供养经费,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津贴、补贴。认真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全面实现清欠目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巩固小煤矿整顿关闭成果,集中力量治理煤矿瓦斯,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消防安全等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的专项安全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组织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平安河南。

  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伦理、心理、生理教育为载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扎实开展农村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继续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坚持依法治省。继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法律援助,依法保障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做好对台、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测绘、参事、史志等工作。

  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关注和支持驻豫和武警部队建设。抓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认真落实军人优待抚恤政策,做好军队、复员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开拓创新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依然存在。我们必须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评制度,增加衡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增强改革主动性,进一步细化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改革任务和措施,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效益。

  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积极整合行政资源,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在公共服务部门和单位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健全行政服务大厅功能,精简办事程序,切实履行服务承诺。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察民情、解民忧,言必行、行必果,切实取信于民。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搞好政府立法和行政复议。健全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决策公示、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执行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严格项目招投标、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等制度,严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府。

  求真务实,加强政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防止急功近利,力戒心浮气躁,克服官僚主义和。继续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落实。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拼搏攀登,赢得主动。

  各位代表,我们已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十五”,我们感到无愧和自豪;展望“十一五”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让我们在以为的党下,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开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

销售电话:0532-88195671

移动电话:13969646500

地址:青岛黄岛区东岳中路279号

 

乐鱼最新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