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量 向“黔”进
武陵山脉横亘渝东南,峰峦叠嶂,深涧纵横。巴山渝水间,高铁穿山越岭,呼啸前行。黔江站旁,一座崭新的卷烟厂拔地而起。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近年来,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黔江卷烟厂抓住易地技改契机,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绿色智造的跨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1975年,12名工人在200平方米的木板房里,用简陋的推刨机和工作台卷制出第一批手工卷烟。5000元建厂资金、几台旧机器,艰难起步的卷烟产业成为黔江经济的重要支撑。
50年风雨兼程,黔江卷烟厂历经三次升级:1983年,告别手工作坊,主厂房建起,YB45A直包机、真空回潮机等设备入驻,实现生产能力首次飞跃;1986年,进行第二次技改,一批地域品牌走向市场;2000年,三期技改获批。
一代代黔烟人秉持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黔江卷烟厂慢慢地发展壮大,成为黔江区工业经济龙头企业。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智能制造时代,运行超过20年的设备显露疲态,工艺制约愈发凸显。设备老化、环保新规、智造浪潮,都在向这座老厂发出严峻挑战。
破局之道,唯有技改。黔江卷烟厂深刻认识到,必须站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格局中找准定位。他们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第四次技改为平台,精心勾勒智能制造发展蓝图,明确数字化转型路径,着力将工厂建设为行业“小而精”的卷烟工厂以及浙、渝烟草工业合作生产升级版定点工厂。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追赶必然落伍。”黔江卷烟厂党委书记、副厂长李生春说,“我们依托易地技改项目,生产设备、工艺技术获得全面升级,瞄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扎实推进生产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在2009年4月,一份《关于科学推进黔江分厂深层次技改的报告》被呈递给黔江区政府,拉开了易地技改的序幕。2013年6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获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复,同年9月,易地技改项目指挥部成立。比选3个地块后,新厂选址定在正阳工业园。2017年6月,易地技改项目初步设计完成。2022年5月18日,新厂正式动工建设。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黔江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重庆中烟党组的强力推动下,项目快速推进。2023年3月,生产管理及后勤服务用房成功封顶。2024年1月,联合工房的土建整体的结构施工结束,9月制丝主机设备开始安装调试,12月新制丝线型卷接机组入场安装。
面对挑战,黔江卷烟厂干部职员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将一张张“规划图”“施工图”转变为“实景图”。此次易地技改,是工厂主动适应行业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黔江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搬不好伤筋动骨,搬好了脱胎换骨。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黔江卷烟厂在项目启动之初便“一盘棋”推动、多方面协作配合。
技改项目动工前,易地技改项目指挥部多次前往行业先进卷烟厂学习调研,与设计、建筑设计企业反复论证修改项目的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实施工程的方案,确保设备配置、工艺布局深度匹配智造需求。指挥部联合工厂多次专题研究施工重难点,持续细化优化施工节点、图纸和方案,制定高效施工策略。
技改过程中,易地技改项目指挥部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层层把关,全面抓好人员设备组织、现场检测、安全环保等工作,跟踪协调施工进度,严抓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
生产线建设是技改的“咽喉”工程,投资多、工程量大、工艺复杂、生产的全部过程环环相扣。任何环节有闪失,都会影响全局。
指挥部与工厂全面梳理新建制丝线工艺流程和配套公用设备管路需求,明确了工艺设施安装调试思路。同时,他们针对高架库、贮丝房、卷包车间等的实施工程的方案,以及投产前工艺设备调试方案等重难点,组织力量进行专题攻关。
组织上百台(套)设备、600多名员工实现安全、有序、高效搬迁,是对黔江卷烟厂项目组织能力的巨大考验。
为此,黔江卷烟厂成立易地技改整体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专班,制定详细的易地搬迁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安全保障、生产保障、设备设施搬迁、办公设施及物品搬迁等子方案,实现老厂与新厂平稳交接。
周密的组织保障为搬迁奠定了基础,而项目的最终落地,离不开全厂干部职员的拼搏奉献。
项目指挥部、各参建单位及全厂干部职员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厂领导靠前指挥、现场指导,实地查看工程实施情况;技术骨干深入钻研,攻克难关,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搬迁的几十个日夜里,志愿者用汗水诠释责任担当,保障技改工作安全平稳推进。尤其在卷包车间停产期间,不少员工踊跃报名参与志愿服务,连续作战数日,全力配合烟机企业技术人员完成设备拆除、安装调试等工作。
从最后一台设备在老厂解体、转运,到新厂进入全线个月的时间,黔江卷烟厂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技改项目能顺利推进,靠的是每一位员工的坚守。大家的原则是当日事当日毕,绝不拖延!”技改项目工作人员罗辑说道。正是这些坚守与担当,汇聚成强大的攻坚合力,确保了老厂成功蜕变、新厂顺利启航。
“整个技改过程,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李生春总结道,“我们始终以安全为前提,以工艺升级为根本,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全方面提升工厂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和绿色生产水平。”
“此次易地技改绝非简单的装备更新,而是着眼工厂未来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质的飞跃。”信息科科长张志华介绍说。黔江卷烟厂认真做好智能工厂的顶层规划,深度应用万兆光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系统集成与业务协同。智能仓储物流和生产集控系统相继建成,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能制造触手可及。
运行管理中心是工厂的“数字大脑”,集监控、调度、决策于一体。在这里,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层次地融合,为智能生产管理奠定基石。电子大屏上,生产、质量、设备、能源等全链条数据实时跳动,生产的全部过程透明化、异常响应敏捷化、资源调配智能化得以实现。
“当加料精度波动时,系统平台就会自动预警亮灯。”黔江卷烟厂中控室操作工指着大屏介绍道。在运行管理中心,智能生产调度、智能监测等系统如齿轮般精密咬合,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厂的智能运行网络。
在制丝车间,机器人承担起烟箱开包和物料掺配工作,AGV小车负责物料配送和半成品转运。全自动物流系统取代了以前人工解包、开箱、配送转运物料的方式,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在动力能源集控中心,黔江卷烟厂将能源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依托能源集中管控信息系统,对水电气汽等进行精准调度和科学监管,确保能源生产、输送、分配、使用规范科学。
“数据大屏上显示的生产能源使用数据让我们分析哪些生产设备能耗偏高,并给出最优运行参数建议。”动力车间技术人员介绍说。
易地技改中,黔江卷烟厂将全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为卷烟生产与企业运行的每个环节注入数字化动能,实现了智能管理、高效协同。
积极响应国家、行业绿色发展有关政策,黔江卷烟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厂血脉,从工厂设计、生产布局、日常管理等方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实现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响应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黔江卷烟厂采用虹吸屋面雨水排放系统,实现更顺畅、更安全排水。他们对公共建筑适宜部分进行屋顶绿化,致力于隔热降耗、吸附粉尘、调节微气候。制丝车间顶部铺设141套光导管,将自然光均匀输送至车间,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构建低碳生产空间。
黔江卷烟厂对厂区空地精心覆绿,对停车场、人行道等地面铺设透水砖,有效控制场地雨水径流。厂区通过科学配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起高低错落的复层景观,与屋顶绿化相映成趣,不仅能减缓地表径流、促进雨水下渗,还能明显提升绿地滞尘降噪、固碳释氧水平,强化厂区生态屏障。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厂区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水用于景观绿化灌溉、浇洒道路场地、厕所清洁等,实现水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同时,他们加大地下管网排查维护,严防跑冒滴漏,提高中水利用率。
严格控制能耗是“绿色”的关键。在节能减排方面,他们依托能源管控系统,深度挖掘余热潜力,利用空压机冷却水热量为生活用水加热;回收利用蒸汽凝结水热量,将锅炉尾部排出的高温烟气用于加热锅炉给水等,蒸汽余热回收率达92%。
此外,他们对生产流程进行模拟排产,优化能源输出,从源头减少能耗。通过建设除尘排潮除异味系统,实现废气无异味排放。
从空中洒落的阳光到循环再生的每一滴水,再到被深度挖掘的每一分余热,黔江卷烟厂以全方位的绿色实践,诠释着工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织就了一片绿意盎然的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对品质提升的不懈追求是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行业相关部署要求,易地技改设计之初,黔江卷烟厂便着眼提高均质加工、柔性生产能力,在生产的基本工艺、生产管控上满足自有品牌、合作品牌要求。
瞄准均质化,新制丝线在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上精益求精,采用多道净化工序,保证烟丝高纯净度。引进一级“气流+光电”除杂和二级智能光电除杂设备,烟叶杂物剔除率可达95%以上。
聚焦柔性化,新制丝线融入中式卷烟先进工艺理念,采用“叶片真空回潮+滚筒式回潮”、叶片两次加料、“滚筒式烘丝+气流式烘丝”特色工艺布局,应用先进的箱式贮丝工艺。工艺升级赋予了生产线强大的工艺路径适应性与切换灵活性,可以依据不同的产品风格和工艺技术要求,实现全配方加工、模块化分组加工的工艺路径灵活切换,既能满足大批量生产也能适应小批量定制生产需求。
在装备选型、引进过程中,黔江卷烟厂以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综合考量多重关键要素,对比分析国内外烟机设备,筛选出先进机型,以设备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为“均质加工”与“柔性生产”目标落地提供了硬件保障。目前,2条制丝生产线已在黔江卷烟厂成功安装。
新厂区、新气象,李生春表示,凭借着数智化与绿色化赋予的强大动能,黔江卷烟厂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努力续写“黔”进新篇章。